九华佛茶就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,它是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,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,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。
九华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,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道场,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是一座以佛教与茶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。
九华山山势雄峻,九座主峰均在海拨千米以上,秀出云表,清奇多姿。山中雨量充沛,清溪细流,涌泉飞瀑。林木葱笼,杂花生树。生态环境良好,茶树资源丰富。
据明代嘉清《池州府志》和《九华山志》记载,相传东晋隆安五年(401)天竺僧杯渡来九华山创建茅庵。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以后,九华山佛教开始兴起。把唐隐士费冠卿《九华山化城寺记》所载,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僧人金乔觉,世称“金地藏”。他于唐开元末(约719)渡海来华,至九子山(今九华山)中,宴然独坐,苦行
修持,一方善信,悉皆宗仰。并且,他还从新罗带来茶种,在九华山种植、繁衍。据《九华山志》记载,九华山茶中的“金地茶”即金地藏“自西域(误,应为新罗)携来”之种。随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展,山上各大丛林寺院都有各自的庄田,寺院的僧尼过着农禅结合的生活,他们在佛事之余,从事农业生产,如种茶、种稻、种菜。其中,种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工作,所产茶叶用于供佛、自用、和待客,除精心招待饮食外,每日还提供“三茶两点”。茶与佛事互相促进,香客品茶能领悟禅机、参悟佛理,僧尼参禅可饮茶以提神,藉茶以清修。
建国以后,经过土地革命,九华山寺院庄田绝大部分被分给农民,僧尼仍按农民标准分得土地和山林,他们依旧继续着传统的种茶饮的生活。1962年统计,全山寺院有茶地40亩,1997年,前山寺院有茶地56亩,后山有茶地、山场近400亩。至今,九华山各大丛林寺院仍保留有自己的茶园。故而,九华山茶事始于佛教,在九华山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渊缘。九华山茶事后渐发展为僧俗共事茶业的局面。
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,佛教名山九华山开始对外开放,掀起了旅游热潮,带动了佛山各项事业的空前发展,特别是以佛教为特色的旅游业和茶业的日益兴旺。开放之前,在毛主席的“山区宜多多开辟茶园”的号召下,九华山及周边山区大量开辟茶园,大力发展茶业。九华山也开始建立茶厂。